盛夏时节,走进云南禄丰产业园区,一幅产业兴、活力足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近年来,这片热土以“市园一体化”改革为突破口,以高质量服务为抓手,在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赛道上加速奔跑,培育出全球最大单晶硅单体切片生产基地、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、亚洲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、全国最大的炮塔式摇臂铣床生产基地、楚雄州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(德胜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)等靓丽名片,用实干与创新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“禄丰答卷”。
“市园一体”破壁垒,跑出项目落地“加速度”
“从项目签约到点火投产仅用17个月,比预期提前90天!”云南德胜钒钛新材料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副董事长唐田提及项目推进速度,至今难掩激动。这份“德胜速度”的背后,是禄丰创新实施“市园一体化”管理模式的生动实践。
“过去市园分治,一个项目审批要跑多个部门,协调成本高。”云南禄丰产业园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周建勋说道,改革后,由市委书记兼任园区党工委书记,市长兼任园区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主任,同时,配备一名主持日常工作的正处级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副主任,并进入市委、市政府领导班子,分管发改、工信、政务服务等职能部门,集中全市行政资源更好服务工业经济发展。这一架构打破了行政壁垒,形成“市决策-园区执行-部门联动”的三级穿透体系。
在“市园一体”机制下,资源跟着项目走,要素围着产业转,土地、能耗等稀缺资源精准向主导产业倾斜。龙佰集团入驻禄丰后,园区全程代办各项手续,180天就实现当年收购、当年复产、当年盈利,创造了“龙佰速度”“禄丰速度”。总投资180亿元的云南德胜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(一期),从用地规划到环评审批实现高效办理,项目快速落地投产。
服务效能也随之跃升。园区设立政务服务工作站,组建“助企兴链帮办团”,将工信、税务、水电气暖等20余项高频服务“打包”办理,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工作日,登记时间仅需0.25个工作日。2024年,园区累计为企业纾困65次,办理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.94亿元,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解决了30余件企业“急难愁盼”问题。
如今,园区已聚集工业企业132户,其中产值突破百亿级企业2户,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户,全省民营企业百强企业5户,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户,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户,高新技术企业16户,独角兽企业1户。2024年,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达33户,实现税收4.68亿元,带动2.3万人就业,主导产业集中度达49.39%,“市园一体”的制度红利持续释放。
“妈妈式”服务暖企心,产城融合绘就“共富图”
“从传统钢铁企业向绿色钒钛新材料企业转型,每一步都离不开园区的‘托举’。”唐田感慨道。面对传统钢铁产业转型压力,禄丰市委、市政府与德胜公司“同心同向”,成立市级工作专班驻点办公,全程帮办用地、环评等手续,推动云南德胜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落地,让项目一期提前90天投产。如今,总投资20亿元的新能源低碳物流循环产业园项目启动,园区又组建新专班跟进服务,助力企业构建“产—运—服—循环”生态体系。
这种“妈妈式”服务,让企业安心扎根,更带动了城乡融合发展。德胜公司打造“家门口务工车间”,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,实现“出家门、进厂门”。锦润数控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含铸造操作工、电工、电焊工、机加操作工、装配操作工等1600余人就业,以产聚人、以人兴城,不断集聚城市的人气、商气、烟火气。这一举措既破解了“留守老人、留守儿童”问题,又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,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。
如今的禄丰产业园区,不仅是工业发展的高地,更成为绿色转型的标杆。从“市园一体”的机制创新,到产城融合的民生温度,禄丰产业园区正以稳健的步伐,朝着“千亿级园区”目标加速前行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着持续动能。(张津)
(责任编辑:君君)